【聚焦十九大】(十九大观察)中共十九大:在“大历史”中追寻现代中国
北京10月25日电 题:中共十九大:在“大历史”中追寻现代中国
记者 陈孟统
中共十九大,为到21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之路确定了清晰的前进方向。站在2017年的中国,不仅将目光锁定2020年,更已远眺2049年。
无论是总结过去,还是关照现实,都需要用“大历史”的视野跳脱当下一时一地一国的时空局限,方能从中把握更完整和清晰的发展脉络。“历史逻辑”“历史文化传统”“文化兴国运兴”“历史大势”……中共十九大报告一系列“历史”话语的表达,向世界展示出新时代中共领导层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。
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,到新中国成立,再到改革开放,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,前赴后继,薪火相传。从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到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,中国共产党人对外宣告“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”。
如同史家去除资料的杂芜、勾勒时代的经纬,透过“大历史”的视野,中国的领导者正在更深远的历史区间中思考民族的未来。
中共十九大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的安排,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标刻了精确的历史坐标。而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,则折射出中国执政党对新时代背景的理解: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走出生产落后的追赶期,通过补短板的攻坚期,迈向现代化强国。
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。现代中国所追寻的,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更新与完善,更包含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全面发展。脱贫攻坚、经济发展、污染防治,面对“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”难题,中国已经找到了迈向现代化的突破口。
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最高领导层的首次集体公开亮相时的表态,到十九大报告开篇,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奋斗目标,成为接续过去五年的中国发展关键词。进入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,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仿佛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,在贪图安逸和勇担责任之间,毅然选择后者。
中国历史,也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面对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界,如若缺少“大历史”的眼光,将注定在复杂的现实、狭隘的利益面前故步自封,进而丧失共同发展的机遇。
在与世界的互动中,中国人展现出独有的东方智慧和历史担当。中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,学习、探索、创新,走出一条适合自己、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中国正以自己的经验、开放的姿态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,提供建设性的“样本”。
平静流淌的时间,因为人类的奋斗而变成跌宕起伏的历史。未来,意味着创造历史的无限可能。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,习近平以年为时间单位,逐一介绍未来4年“工作的坐标”,也向世界描绘出现代中国的近景和未来。
带领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走向现代化,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历史,也将载入21世纪人类发展的史册。(完)
责编: